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秋日杂感十首·其二

陈子龙 陈子龙〔明代〕

行吟坐啸独悲秋,海雾江云引暮愁。
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
荒荒葵井多新鬼,寂寂瓜田识故侯。
见说五湖供饮马,沧浪何处着渔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会闲坐吟啸,一会边行走边吟唱,独自一人面对萧瑟秋景伤感;海雾江云,暮色茫茫,引发了心中万千悲愁。
不相信苍天会长久昏醉而让清人一统中国。坚信上天终有清醒之时,明室江山定有复兴之日。
清兵南下,铁蹄所至,满目凄凉,一片荒芜衰败的惨象;国家灭亡,原来的大批贵族也都沦为平民。
听说清兵已饮马五湖,尽略其地,自己欲与渔夫为伍,驾一叶扁舟浪迹水乡;也不可得了。

注释
行吟:边行走边吟唱。
坐啸:闲坐吟啸。
葵井: 出自 《汉乐府·十五从军征》:“井上生旅葵。”指荒凉破败的景象。瓜田故侯:《史记·萧相国世家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在吴三桂的叛卖导引下,清兵入关占领北京。次年,清兵铁蹄直踏江南,甫建数月的南京弘光朝旋即破败。东南数省陷入血水纷飞的苦难岁月。此诗作于公元1646年(清顺治三年),题传云:“客吴中作。”吴州即苏州。陈子龙在苏、松一带联结江南各地抗清武装,英勇御敌。兵燹之余,作下《秋日杂感》十首。本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二首。

赏析

  陈子龙的诗风,前后差异极大。早期作品辞采浓郁华丽,尤好拟古乐府。后期由于受国家局势和生活经历的影响,多感伤时世之作,风格沉郁顿挫,直抒孤愤,沉雄豪放,悲壮苍凉。《秋日杂感》即为其晚期诗风的代表。

  作者创作《秋日杂感十首》时,苏、松已沦于敌寇铁蹄之下。吴中进士吴昜起兵抗清,江南各地军民奋勇抗击者亦不在少数。然先后皆为清兵所败。当此形势危难之时,陈子龙也有途穷之感,曾着僧服,改名易姓,辗转吴中,待时抗清。诗人的悲愤情感和爱国情操,在此诗中体现得最为充分。

  “行吟坐啸独悲秋,海雾江云引暮愁。”两句描写亡国后作者悲苦和沉重的心境。“悲秋”,典出于宋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秋日杂感十首·其二》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开篇两句将悲秋的主体形象置于海雾江云的迷蒙境界中,蕴涵充塞天地的无尽愁思;颔联写诗人心中愁结所在。他坚信清兵肆掠只是暂时现象,终有一天会光复河山。然而,面对现实,又不禁忧从中来;颈联追念吴昜等义士,也为那些落魄的明廷故臣而感忧伤;尾联在清兵饮马五湖,难觅放舟之处的叹息声中,表达故国沦丧、容身无所之慨。全诗沉郁顿挫、哀惋动人,表现出诗人怀念故国,哀悼死难志士的沉痛心情;体现了他不屈不挠、图谋复国的远大志向。

陈子龙

陈子龙

陈子龙(1608—1647)明末官员、文学家。初名介,字卧子、懋中、人中,号大樽、海士、轶符等。汉族,南直隶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进士,曾任绍兴推官,论功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明亡。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他是明末重要作家,诗歌成就较高,诗风或悲壮苍凉,充满民族气节;或典雅华丽;或合二种风格于一体。擅长七律、七言歌行、七绝,被公认为“明诗殿军”。陈子龙亦工词,为婉约词名家、云间词派盟主,被后代众多著名词评家誉为“明代第一词人”。 109篇诗文  79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蝶恋花·见说随帆瞻九面

王夫之 王夫之〔明代〕

见说随帆瞻九面。碧藕花开,朵朵波心现。晓日渐飞金碧颤。晶光返射湘江练。
谁遣迷云生绝巘。苍水仙踪,雾锁灵文篆。帝女修眉愁不展。深深未许人间见。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月季花

张新〔明代〕

一番花信一番新,半属东风半属尘。
惟有此花开不厌,一年长占四时春。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白洋潮

张岱 张岱〔明代〕

  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2025 333诗词古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